落地式砂石分离机的核心工作原理是“物理筛分 + 水洗净化 + 固液分离” 的协同作用,通过模拟“人工筛选 + 冲洗”的工业化流程,将混凝土余料、砂石废水等混合废料中的石子、砂子、水泥浆水高效分离,实现骨料回收与废水循环,具体可拆解为三个核心环节,各环节环环相扣:
一、废料输送与初步匀料——为分离做准备 设备首先通过进料系统(通常为料斗 + 螺旋输送机/皮带输送机)接收待处理的混合废料(如混凝土搅拌站的洗罐余料、废弃混凝土块、砂石废水等)。
若废料含大块杂质(如钢筋头、塑料块),部分设备会在进料口设置格栅或预筛网,先过滤掉无法分离的大块杂物,避免后续部件卡堵; 输送过程中,废料会被均匀送入分离主机(如分离罐/分离筛),确保后续分离时 “受力均匀、不堆积”,为高效筛分打下基础。
二、核心分离——筛分+水洗,拆分石子与砂子
这是设备最关键的环节,通过“筛分分级”和“水洗除泥”,将混合废料中的“石子-砂子-水泥浆”三者拆分,核心依赖两种结构的协同工作:
1. 筛分分级:按粒径分离石子与砂子 分离主机内通常设置多层分级筛网(或滚筒筛、振动筛),筛网孔径根据目标骨料粒径设计(如上层筛网孔径 10-30mm,用于分离石子;下层筛网孔径 0.15-5mm,用于分离砂子)。
当废料进入主机后,筛网通过振动或旋转(不同设备驱动方式不同,如振动电机驱动、液压驱动)产生高频运动,利用“粒径差异”实现分级:
粒径大于上层筛网孔径的石子,无法通过筛孔,被筛网输送至“石子出料口”,完成初步分离;
粒径小于上层筛网、大于下层筛网的砂子,会穿过上层筛网落在下层筛网,再随筛网运动输送至“砂子出料口”;
粒径极小的水泥浆、泥粉、细小杂质,则穿过下层筛网,随冲洗水一起形成 “泥水混合物”,进入下一步固液分离。
2. 水洗净化:提升骨料纯度
在筛分过程中,设备会通过高压喷淋系统(或内置水洗腔)向筛网上的骨料持续喷洒清水: 目的是冲洗掉石子、砂子表面附着的水泥浆、粉尘等杂质,避免杂质影响回收骨料的再利用(如用于混凝土再生产时的强度); 冲洗后的污水与筛下的水泥浆混合,共同形成“泥水混合物”,确保骨料分离后纯度达标(通常石子含泥量≤1%,砂子含泥量≤3%,符合建筑用骨料标准)。
三、固液分离——回收废水,减少排放
筛分+水洗产生的“泥水混合物”(含水泥颗粒、细泥、水)会被导入沉淀池 / 污水回收系统,通过“重力沉淀+循环过滤”实现固液分离: 重力沉淀:泥水混合物进入多级沉淀池(通常分1-3 级),利用水泥颗粒、细泥的密度大于水的特性,使其在池内自然沉降,形成底部的 “泥渣”和上层的“清水”; 清水回收:上层澄清后的清水会被水泵抽回至设备的喷淋系统,循环用于骨料冲洗,实现“水资源循环利用”,减少新鲜水消耗(通常可节省 70% 以上的用水量); 泥渣处理:沉淀池底部的泥渣(主要为水泥沉淀物、细泥)可通过螺旋输送机或压滤机排出,压滤后形成干泥饼(含水率≤30%),作为一般固废合规处置(如用于路基回填、制砖等)。
核心逻辑是“分级分离 + 资源循环” 落地式砂石分离机的本质是通过“先按粒径筛分红骨料(石子、砂子),再用水洗去杂质,回收废水循环”的闭环流程,既实现了废弃骨料的再生利用(降低新骨料采购成本),又减少了污水、固废的排放(符合环保要求),最终达成“环保 + 节能 + 降本”的三重目标,这也是其在混凝土搅拌站、建筑项目中广泛应用的核心原因。